2006年4月19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版:写真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51年前的生死大营救
本报记者 慕容梦漪

  有一场理应被铭记的伟大救援,却被淡忘了整整51年——1955年4月17日凌晨3时左右,载员1300余人的上海港务局“民主三号”轮触礁,船体随后沉没,在随船300名解放军战士以及赶来救援的战士们的奋力抢救下,船上乘客全部成功救起,无一死亡,人民解放军官兵用自己的勇敢无畏创造了海难救助史上的奇迹!
    然而,这场异常感人的救援却在历史长河里被渐渐湮没,淡离了人们的记忆。直到2006年,宁波市江北区白沙街道经多方查阅资料、找寻线索,终于找到了数十位亲历事件的当事人和救援英雄,将51年前的感人一幕再现在我们面前……
    
    回顾
  “民主三号”,凌晨遭遇惊天险情
    1955年4月17日凌晨3时左右,“民主三号”轮从上海驶向宁波,船上载客1308人,货物3207件。现家住宁波市区的汪海福,当时才21岁,海难发生时,他就在船上。
    “民主三号”轮原名江泰轮,自从1952年首航宁波后,就一直航行于上海与宁波之间。1955年4月16日下午4点,“民主三号”轮从上海十六铺码头启航了,当时船上的乘客中有解放军官兵300余人,上海籍乘客200多人,其余绝大多数为宁波籍乘客。汪海福当时在最下层的统铺。
    船刚出吴淞口,海上就起雾了,风也很大,天上一直飘着细雨,能见度很低。凌晨,汪海福被一声巨响惊醒,接着就感觉船震动了一下。坐在他旁边的一名上海客商也醒了,他带有金表,一看是凌晨3点左右。接着消息传来说是撞上了礁石,船头破了一个大洞。这时,船内秩序开始混乱,船尾已经歪了,1000多人都往上面挤。
    李玉华,“民主三号”轮乘客,时任宁波军分区机关干部。那天,李玉华出差回来乘坐该船返回宁波。作为军人,他主动参加了救援工作。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船上响起了3次广播:“旅客同志们,刚才船触礁了,破了一个洞,我们正在抢修,请大家不要惊慌。”没过几分钟,喇叭又响了:“旅客同志们,由于船舱进水较多,请底层舱的乘客穿上救生衣到甲板上去。”这时大家都着急起来了,一个个穿上救生衣。第3次喇叭声响了:“全体解放军同志们,现在情况十分危急,请赶快到甲板上维持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他赶到甲板的时候,甲板上已乱作一团。备用的几条救生艇已经塞满了人,可仍然有很多人争着抢着往上爬。
    从来没有穿过救生衣的汪海福在一名战士的帮助下把救生衣穿好了,并听从指挥上了甲板。
    数百名解放军官兵在统一指挥下手拉手,沿着甲板围成一道“人墙”,李玉华与很多乘客也参加到“人墙”中来。甲板上的秩序基本稳定了下来,哭泣声也少了很多,大家都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了解放军官兵身上。现场的军人没有一个先离开“民主三号”的,始终坚守在“人墙”中。
    船前进的速度越来越慢,并且已经倾斜到45度,随后又是一声巨响,船就不动了,所有的乘客都缩在甲板上。1955年4月17日早上6点左右,两艘帆船先后到来,将船上的部分老人、孩子和妇女救走,随后,另一艘救援船赶到,共计接走了约200人。8点多,有六七艘救援船只赶到,但它们都无法接近即将沉没的“民主三号”。尚在“民主三号”上的汪海福心急如焚,终于,有一艘船靠上来了……
    
    救援
  “英雄37号”,不得不提的名字这艘船就是“英雄37号”。
    今年77岁的于香水老人是白沙街道找到的第一位“英雄37号”船员,当时他是船上的轮机练习生。他告诉记者,“英雄37号”购自英国,是参与过二战的扫雷艇,购入后改为拖轮,当时属于某军后勤部宁波供应站。于香水说,“英雄37号”是蒸汽式船只,要预先烧锅炉,一般要烧一两个小时才能离港。接到救援任务后,锅炉房里来了很多人帮忙,大家拼命往锅炉里放煤,半个小时,船就启动了。当时船上没有雷达,但船员们凭着精湛的业务水平,准确地到达了“民主三号”所在位置,为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
    于老先生回忆,赶到的时候,“民主三号”上的船员大声朝他们喊“不要靠近”。他们担心“英雄37号”一靠近,即将沉没的“民主三号”会全部倾覆。
    船长黄子兰和教导员何世君研究后,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为了千余人的生命安危,宁愿承担风险也要靠上去。于是,航海兵、枪帆兵不断从船首两侧传来测量的水深度,两船相距30余米时,水手长邢毓华以超人的撇缆技术迅速甩上首缆,套在“民主三号”的船杆上,船平移地靠了上去,然后战士们迅速架上跳板,将乘客们一一转移到“英雄37号”船上。时任某军榴弹炮营营部文化教员的“民主三号”轮乘客吴美屿说,完成抢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后,官兵们扶着乘客一个接一个地转移,先妇女、儿童、老人,再青壮年群众,再解放军官兵,等到最后一批军人上船没过多久,“民主三号”轮的甲板也被海水淹没了……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英雄37号”救起了800余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51年过去了,当年被救的人们对解放军官兵始终充满感激、崇敬之情。林鸿飞,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当年他是“民主三号”的“三副”,1965年,他成了重新修复后的“民主三号”的船长。这几十年来,林老一直跟自己的两个儿子讲述着船上的故事。“那次事件,对父亲的触动很大,也影响了我的一生。父亲告诉我们,当时情况确实十分危急,船上的军人中站出了两位领导,一位是华东军区某海军基地的丁力部长,一位是华东军区海军某舰队的
    李政委,他们一个在驾驶台,负责稳定驾驶员的情绪,一个在船舱,负责稳定群众的情绪。在他俩的指挥下,船上的战士分工合作,安抚等待救援的群众。父亲还说,当时救援船靠近‘民主三号’是十分危险的,很有可能被牵连着翻船,‘英雄37号’的战士们却个个十分英勇。”
    林鸿飞说的次数多了,解放军的形象在儿子们心中也扎了根。1968、1969年,林家的两个儿子相继进了部队,林鸿飞很开心。
    记者在宁波市档案馆找到了1955年5月12日宁波市人民委员会写给参与抢救的部队官兵的感谢信原稿,其中写道:“解放军某部的英雄三十七号迅速赶到奋勇抢救,使全船旅客安全脱险。你们这种高度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旅客和全市人民,许多旅客纷纷来信表示要在工作岗位上加倍努力,来报答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你们的高贵品质使广大市民更深刻认识体会到人民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宁波市政府和宁波市人民委员会事后分别赠送“英雄37号”拖轮所在部队两面锦旗,上写“舍己救人”和“热爱人民的高贵品质”,直到1977年9月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而南京军区对此事也在全军区发出通报予以表彰,“英雄37号”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铭记
  英雄的故事不该被遗忘
    作为连续多年的双拥模范单位,白沙街道对辖区内驻军的光荣历史了解不少,但因为年代久远、资料散失等原因,对这艘英雄船的故事,他们一直是一知半解。在去年年底的一次老干部座谈会上,白沙街道党政办公室主任刘晓霞得知了“民主三号”船难和“英雄37号”的救援故事,在了解到“英雄37号”所属部队就是自己辖区内的驻军时,刘晓霞突然感觉到一份责任感:有义务使“英雄37号”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
    在多方查阅档案、走访相关人士后,他们终于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找到了相关人员23名。在51年后的2006年3月22日,白沙街道在驻地部队隆重举行“营救民主三号轮”51周年座谈活动。当年“英雄37号”参与抢险的部分老战士、“民主三号”轮船员以及乘客等23位老同志,相聚一起,共同回忆这一永世难忘的抢险经历。他们还把自己珍藏的当时有关物件、资料,老同志个人保存的荣誉证书、胸章、撰写的文稿、书籍等捐献给街道、部队。
    同时,白沙街道把一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挂在了“英雄37号”船上。授牌仪式后,这艘英雄船又有新任务要启航了。白沙街道领导表示,他们以后会分批组织辖区群众、孩子来船上参观学习,因为这艘英雄船的故事,不该被忘记!